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中國古代音樂文獻閱讀
Reading in Classical Chinese Music Materials 
開課學期
111-1 
授課對象
學程  經典人文學程  
授課教師
沈 冬 
課號
Music5119 
課程識別碼
144 U147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一7,8,9(14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樂學館105 
備註
領域:文學、藝術。
總人數上限:16人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中國音樂的歷史,溯自遠古,其間屢經變易,代有新聲。然而古樂茫渺,後人無由耳聞目睹,只能由文獻載籍裡去揣想其風神之一二。近年考古文物大量出土,雖有助於理解中國古樂之風貌,但追本溯源,典籍文獻的董理爬梳才是理解中國古代音樂的基本功。唯有透過閱讀,才能對中國音樂的歷史有較全面的掌握,對音樂思想、音樂美學有深入的理解。
受限於時間,本學期課程將選擇中國音樂文獻中最重要的幾篇作為授課重點,包括《禮記.樂記》、阮籍〈樂論〉,以及嵇康〈聲無哀樂論〉、〈琴賦〉,課程以文獻的解讀、詮釋為主,並由此探討篇章脈絡、內涵思想,及當代的音樂文化,嘗試訓練同學理解並分析第一手音樂資料,從而發現問題,引發探討,以建構個人的研究方法。 

課程目標
1.培養同學閱讀、理解,並詮釋中國古典音樂文獻的能力。
2.掌握相關文獻的內容、作者、時代背景、音樂史和音樂思想的變遷大勢。
3.提取相關文獻的思想脈絡和重要議題,獨立思考,發現問題,進行研究。 
課程要求
1.用功讀書、認真討論,耐心和文言文做朋友。
2.以溫情與同理心了解歷史,享受純粹的讀書之樂。
3.儘量達成上述課程目標。
4.完成上課交代各項作業及期末報告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1.蔡仲德,《《樂記》《聲無哀樂論》注譯與?究》,杭州: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,1997。
2.戴明揚,《嵇康集校注》,北京:人民文學出版社,1962。
3.陳伯君,《阮籍集校注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87。
4.楊家駱,《中國音樂史料》(6冊),臺北:鼎文書局,1982。
5.梁在平,《中國古代音樂史料輯要》,臺北:學藝出版社,1971。
6.修海林,《中國古代音樂史料集》,北京:世界圖書出版社,2000。
7.蔡仲德,《中國音樂美學史資料注譯》(增訂版),北京:人民音樂出版社,2004。
8.編輯部,《《樂記》論辯》,北京:人民音樂出版社,1983。
9.孫星群,《音樂美學之始祖:《樂記》與《詩學》》,北京:人民出版社,1997。
10.楊蔭瀏,《中國音樂史綱》,香港:萬葉書店,1953。
11.楊蔭瀏,《中國古代音樂史稿》(上、下),北京:人民音樂出版社。1981。
12.張世彬。《中國音樂史論述稿》(上、下),香港:友聯出版社。1974。
13.劉再生《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》,。北京:人民音樂出版社。1989。
14.蔡仲德,《中國音樂美學史》(修訂版),北京:人民音樂,2003。
15.徐復觀,《中國藝術精神》,臺北:學生書局,1974。
16.李澤厚、劉綱紀,《中國美學史》,臺北:谷風出版社,1987。
17.劉東升、袁荃猷,《中國音樂史圖鑑》北京:人民音樂出版社,1988。
18.吳釗,《追尋逝去的音樂──圖說中國音樂史》,北京:東方出版社,1999。
19.Van Gulik, Robert Hans. The Lore of Chinese Lute: An Essay in Ch'in Ideology”. Tokyo: Sophia University. 1969.
20.Van Gulik, Robert Hans. Hsi K’ ang and His Poetical Essay on the Lute. Tokyo: Sophia University. 1969.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無資料